作为全国最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广州汽车整车年产量将近300万辆,在全省和全国占比分别超过了90%和10%,在我国汽车产业版图中占据了核心地位。依托雄厚的汽车产业集群优势,《广州市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出,要抢抓全球汽车产业“换道超车”的战略机遇,将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作为广州汽车产业由大变强的重要突破口,将广州打造成为全球知名的万亿级“智车之城”。
当前,广州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生产规模稳步增长,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已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也培育了广汽埃安、广汽传祺、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一批独角兽企业。但是,广州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瓶颈障碍,突出表现为产业链供应链方面的问题:电池、电机、电控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明显差距,电池单体能量密度、电机驱动控制器功率密度、电机峰值功率和最高转速等技术指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先进基础工艺如汽车芯片、发动机等关键基础零部件面临严重的“卡脖子”问题,车规级芯片MCU、IGBT等高端核心组件进口依赖度偏高。现阶段汽车自动驾驶、操作系统、车联网等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技术发展水平显著滞后于电动化技术的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滞后于整车制造业,本土汽车零部件品牌长期游离于市场边缘,产能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较低,还难以为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缺乏大型综合性的国家级整车及零部件检测平台,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布局还有待优化和完善。
为了打造安全自主可控的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广州密集出台了《广州市支持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稳链补链强链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措施,并且对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研发设计、核心零部件生产以及整车制造等环节给予了重点支持。相关政策的落地为广州汽车产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集群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结合当前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领域存在的瓶颈问题,为了加快实现广州从“汽车之城”向“智车之城”迈进的目标,还可以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以服务稳链、招商补链、科技强链、数字融链、人才聚链为思路,构建广州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新格局。其中,服务稳链的施策重点在于通过发展场景式、嵌入式的金融服务,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对汽车企业降本增效的作用。招商补链的施策重点在于瞄准产业链供应链薄弱环节,引进各类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项目。科技强链的施策重点在于用好“挂图作战”“揭榜挂帅”等机制,通过深入落实“强芯工程”和“铸魂工程”,加速推动汽车芯片、“三电”等领域“卡脖子”技术的迭代突破。数字融链的施策重点在于加强数字技术在汽车全产业链的推广应用,提升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水平。人才聚链的施策重点在于打造汽车产业人才高地,汇聚一批对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深刻见解和丰富经验的高端技术人才团队和管理人才团队。
二是在深化实施“供应商AB近地化策略”的基础上,鼓励整车制造企业建立全栈研发体系,形成更加安全稳定、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一方面,通过近地供应对离岸供应的替代,避免全球供应链扰动对广州整车制造带来冲击;另一方面,通过全栈研发体系对开放式供应链的替代,增强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要以促进数产融合、打造数字工厂为牵引,推动数字化转型整体解决方案在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示范应用,实现物理层、平台层、数字层的高度融合发展,形成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新生态。
三是为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基建环境。在制度层面,可以在地方立法层面对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探索,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制定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为规范自动驾驶提供法律支持。在市场层面,通过拓宽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景、推广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推动氢能等燃料电池汽车商用化发展等方式,积极稳妥推进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示范应用。在基建层面,可以适度超前建设布局智慧充电设施、智能道路设施、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加氢站等基础设施,为推动“单车智能”向“车路协同”“车网互联”跃迁提供基建支持。此外,还应当加强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布局,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汽车检测及试验基地、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为广州打造“智车之城”创造更优越的条件。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院长杨永聪。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2022年9月30日A2版 “广州观察”栏目,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09/30/c6939566.html
编辑| 赖春林
审核| 王银亮
终审| 杨永聪